“让童年本身具有价值”——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国际师范学院访学日记(9)_安徒生幼师奖
位置:首页 》 李镇西老师专栏

“让童年本身具有价值”——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国际师范学院访学日记(9)

发布:2018/4/25 13:46:31  来源: 安徒生教师奖www.and822.com  浏览:

摘要: 访学日记(9)

 

 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思想是幼儿园办学的思想基石。这个基石就是:“让童年本身具有价值。”他认为,孩子不光是一个必须要长成大人的孩子,孩子本身要享受他的童年,因为童年不会再重来。

 

  2018年3月19日星期一晴

 

  今天依然是晴天。

 

  上午,摩根院长给我们上课。

 

  一开始摩根院长就公布了他今天谈的两个主题:一是丹麦的家庭教育;二是美国学者霍华德?加德勒在八十年代提出的“多元智能”理论。

 

  他给我们讲丹麦的家庭教育,实际上讲的是一位丹麦作者写的《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》一书中的观点。这本书是最近出版的,很受读者欢迎。该书作者将幸福秘诀总结在了英语单词“父母(PARENT)”的每一个字母(P-A-R-E-N-T)中,即“丹麦教育六原则”:P-A-R-E-N-T——玩耍(Play)是儿童成长和身心愉悦发展的基础。诚实(Authenticity)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信任感,并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心灵指南”。重建(Reframing)帮助孩子应对挫折,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。共情(Empathy)让孩子能友善地对待他人。不下通牒(No ultimatums)即没有亲子间的对抗、界线和不满。惬意相聚(Togetherness)无论在特殊时刻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适宜的家庭聚会方式,丹麦人称之为hygge,这是一种既简单又能加强彼此亲密关系的相处方式。

 

  关于多元智能,摩根院长介绍了加德勒提出的九种智能范畴:语言智能,逻辑数学智能,空间智能,肢体运作智能,音乐智能,人际智能,内省智能,自然探索智能,存在智能。

 

  然后摩根院长让我们做了一个智能自我检测评价的小调查,让大家看看自己偏重或者擅长什么智能。

 

  下午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位37岁的年轻学者,叫Michael老师。他说他要给我们分享他做幼儿教育的一些经历。他更多关注0-6岁的孩子。他是从事幼儿园督导工作的。本科所受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学,后来读管理,现在正在读MBA。他有15年做教育的经验。最近五年是作为管理者在幼儿园工作。

 

  他说,丹麦幼儿园是针对0-7岁孩子教育和看护的场所,发展孩子的独立性,让他们身心发展,全面发展。1987年,幼儿园的整个运营变为公共开支,根据家长不同的收入进行减免,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上幼儿园的机会。丹麦幼儿园每周开园40-60小时的时间。幼儿园开办的任务,是根据公众需求开设定的。所有的家长委员会的愿望作为补充。每天的具体工作由幼儿园来设定。60-65%的幼儿园老师都是本科专业人士。

 

  他特别强调,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思想是幼儿园办学的思想基石。这个基石就是:“让童年本身具有价值。”他认为,孩子不光是一个必须要长成大人的孩子,孩子本身要享受他的童年,因为童年不会再重来。

 

  他说,丹麦的第一个公立幼儿园是1901年由一对夫妇建立的。当时是半天的幼儿园,其运作是有公共体系支持的。他又给我们介绍了丹麦人的儿童观——

 

  我们把每个孩子看作独特的个体,有自己的感受。孩子应该有创造力,有研究能力,必须受到挑战,每天都有一个目标在前面。

 

  孩子一定要有与其他人有联系的时候,才能够学习和发展。

 

  父母对孩子最关键,他对孩子的成长有首要责任。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是平等合作的基础,相互理解相互合作。

 

  所有孩子都需要在团体里发展,都有最基本的需求,要有情感的关怀。幼儿园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这么一种环境。让孩子在环境里获得平等和安全的交流。

 

  幼儿教育者都应该有好奇心,知道孩子在想什么。孩子必须见到对他们充满好奇心充满兴趣充满关心的成人。成人可以帮助孩子们的玩耍。

 

 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,我们在孩子面前是一个示范角色。成人在孩子眼里,都是模仿对象。我们可能会说一套做一套,但孩子更多的是看你做的,并向你学习。

 

  应该有非常专业素质的教育者给孩子团队以最好的最适合的帮助。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需求来计划他每天的生活。

 

  ……

 

  课间我和董老师聊:“说实话,无论是摩根院长讲的丹麦人的育儿理念、加德勒的多元智能,还是下午Michael老师讲的幼儿教育,其实都不新鲜,中国许多人也这些理念。”董老师一语中的:“关键是人家把这些理念落到了实处,做得很好。”我特别赞成董老师这个观点。

 

  我想到了几年前在美国考察学习时,写过的一篇谈中美基础教育的文章《说的与做的》,其中有这样的话——

 

  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别,在于美国不但说而且也做,中国则往往只说不做。

 

  就拿“以学生中心”的理念来说,我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,就强调“以学生为主体”,这个观念够领先了吧,甚至可以说超前。呢!大概是十多年前,国家开始新课程改革,于是“新课改”成了中国基础教育最响亮最时髦的词儿。当时为了“转变观念”,有关部门还出版了一本名为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》的书,该书在谈到课堂上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时这样说道:“我们相信,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,学生会体验到平等、自由、民主、尊重、信任、友善、理解、宽容、亲情与关爱,同时受到激励、鞭策、鼓舞、感化、召唤、指导和建议,形成积极的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。”看看,这些话拿到今天的美国课堂上,肯定也是新观念,可我们十多年前就有了。但近三十年过去了,中国的课堂如何呢?基本上不还是教师独统天下吗?

 

  因此,我越来越认为,就基础教育而言,中美差异主要不是什么观念,而是行动。甚至可以说,在理念层面,中国和美国的教育者已经达成共识:要尊重学生,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,要因材施教,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,激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……但虽然基于同样的理念,中美各自的课堂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况。

 

  美国的课堂上,学生活泼、自由、积极、舒展、无拘无束,老师围着学生转。那中国的课堂呢?基本上还是下面的学生坐得整整齐齐,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。这样便于老师讲,学生听。除了中间有时候教师会提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外,基本上还是老师一讲到底,甚至常常拖堂,明明下课了,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强调这个“关键”那个“重点”,唯恐有所遗漏。

 

  其实这些老师不是不明白“以学生为中心”“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”之类的新理念,如果是写总结,或者写论文,大他们都会把新课改的理念说得头头是道:“学生主体”呀“以人为本”呀“师生互动”呀等等。可惜这些理念总是停留在纸上。

 

  ……

 

  我的这个判断同样适合于对中国幼儿教育的评价。

 

  课后,我骑自行车去周边的原野上拍照。

 

  没有刻意的景点,也没有人为的旅游区,一切都是那么自然,甚至原始——我居然还在乡村小道上看到骑马的!无非就是蓝天、白云、土地、树林、农舍……可这一切搭配在一起,却满目风景,处处是画。